第779章 776【江苏盐政】_朕
E小说 > > 第779章 776【江苏盐政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79章 776【江苏盐政】

  第779章776【江苏盐政】

  太子在学习东宫课程的时候,徐颖也抵达了江苏的首府——扬州。

  整个江苏官场,都对新来的布政使抱有警惕。没办法,徐颖之前的身份太敏感,皇帝居然派“锦衣卫头子”主政江苏?

  然而,在扬州足足大半个月,徐颖似乎没打算改变什么。

  他就是正常的召见属官,听取各府州县的报告,按部就班的处理来往公文。

  这种做法,有些人更加警惕,有些人完全放松。

  一直在西湖泛舟的汪明然,听说徐颖做了江苏左布政,吓得连夜乘坐快船赶赴扬州拜见。

  连续递了好几天拜帖,汪明然终于获得召见。

  “草民拜见藩司大人!”

  作为顶级盐商的汪明然,规规矩矩上前行礼,站在徐颖面前如同小学生。

  徐颖的态度很和蔼,脸上甚至带着微笑,他热情招呼道:“明然兄,快快请坐。你我相识多年,何须如此见外?”

  “谢大人。”汪明然忐忑坐下。

  徐颖说道:“上次一别,已近十载。明然兄竟不见老,还是那般精神,两鬓没有一丝白发。”

  汪明然赔笑道:“有劳大人挂怀,其实都是染的,两鬓早已斑白。”

  古代早就有染发技术,据《汉书》记载,王莽为了安定人心,把头发和胡子全染黑,以此显示自己并未衰老。

  还有野史记载,宋代寇准把胡子全部染白,以显得自己老成持重,用来博取皇帝的信赖。苏轼也曾写诗讥讽王廷老,说这家伙染发扮嫩,无耻巴结权臣吕惠卿。

  明代染发,更为流行,小广告甚至贴到吏部衙门。

  徐颖让人看茶,根本不谈正事儿,顺着染发的话题说:“我此番来扬州赴任,却也发现一桩趣事。城中有那华贵公子,将两鬓给染成紫色,带着随从招摇过市,来往百姓人人为之侧目。”

  “此发妖也!”汪明然说道。

  紫色头发,明代是不许随便染的,放在大同新朝却并不违禁。

  徐颖对此并不批判,而是说道:“青丝紫鬓,倒也新奇有趣,看起来更显雍容贵气。”

  两人一直闲聊半个小时,徐颖只说闲暇琐事,汪明然变得愈发焦躁不安。他曾帮助徐颖发展密探,知道徐颖看似人畜无害,真正动手时却是六亲不认。

  可是,汪明然猜不到徐颖的心思。

  他想要彻底服软,把各种脏事和盘托出,又怕因此弄巧成拙,万一徐颖不会清查盐务呢?

  终于,徐颖端起茶杯送客:“明然兄,时辰不早了。我还有公务在身,咱们择日再举杯畅谈,到时候必定一醉方休。”

  汪明然站来躬身告辞,走到门口时,却无法举步跨过门槛。他的右脚,抬起来又放下,反复好几次,好像得了什么足疾一般。

  徐颖也不说话,只捧着茶杯,静静坐在那里。

  猛地,汪明然咬牙转身,噗通跪地道:“藩司大人救命!”

  徐颖这才放下茶杯:“说吧。”

  汪明然说道:“这些年汪家偷逃的盐税,小人会主动补交……不,双倍补交!”

  “就这?”徐颖还是面无表情。

  汪明然心里终于确定,徐颖是皇帝派来清理江苏的。他不敢再有任何隐瞒,说道:“江苏盐务厅的官吏,或多或少都有收受贿赂。品级越高的官员,就越不敢明着收银子。盐商在扬州有书画店,暗中高价收购官员墨宝,价钱最高的一幅字就卖了三千两。”

  徐颖依旧木着脸:“继续说。”

  汪明然说:“徽……徽商和赣商联合官府,兼并了西商(山陕商人)在江苏的全部生意。”

  商业兼并很正常,官府插手就明显乱来了。

  徐颖问道:“如何兼并的?”

  汪明然回答:“西商虽然日渐衰落,但也有不少西商,拿到了盐商专营执照。有的西商,在江淮开设盐场;有的西商,获准运盐销往外省。官府每次彻查盐务,只对西商狠狠清查,查得那些西商不敢违法。但不违法也会违法,按照朝廷律法,前几次只是警告和罚款,接下来就可以吊销专营执照。”

  赣商嘛,来自于本朝的龙兴之地。

  而徽商,又很早就支持赵瀚,甚至帮赵瀚兵不血刃拿下扬州。

  这两股势力联合起来,官府还在拉偏架,山陕商人哪里扛得住?就算被逼得变卖商铺和盐场,山陕商人也不敢喊冤,生怕最后连命都保不住。

  几年下来,西商在江苏的产业,就这样被吞得一干二净。

  徐颖却还不满意:“你在避重就轻吧?近几年,盐价不断上涨是怎么回事?商部三令五申,每年都公布食盐指导价,为何淮盐价格越卖越贵?”

  汪明然吞咽口水,解释道:“天气越来越冷,晒盐不易。盐场工人,工资也越来越高。”

  “原来如此,你可以走了。”徐颖也不驳斥这种鬼话。

  汪明然被说得更不敢走,他此时愈发笃定,徐颖早就掌握了实情,毕竟这位以前是“锦衣卫头子”。

  汪明然硬着头皮,咬牙说道:“西商的产业被吞并后,赣商和徽商联手涨价。运商(食盐运输商)也是咱们的人,跟着一起涨。朝廷派人来查,便众口一词,说是制盐、运盐的成本增加。”

  这是在江苏盐务厅的配合下,赣商和徽商联手垄断了淮盐,不仅垄断淮盐的制造,甚至垄断了淮盐的外运。

  徐颖依旧不满意:“想保住伱的生意,就别藏着掖着,陛下最关心的是田政。操控盐价,轻判只会罚款,重判也顶多吊销执照。就这点事情,陛下会派我来江苏主政?”

  “田……田政?”汪明然口干舌燥。

  徐颖说道:“江苏的户厅官员,有没有参与其中?”

  汪明然摇头:“没有。这等小事,县里的户科官吏就能办成,用不着惊动府里,更不必惊动省里。”

  “砰!”

  一直喜怒不形于色的徐颖,听到这话终于怒了,气得把茶杯摔出:“小事?掠夺民田,你竟说是小事!”

  江苏的官员为了政绩,放任商贾扩大盐场,巧取豪夺百姓田产,把许多能种粮食的土地改为盐田。失去田产的农民,只能被迫到盐场打工,如此盐场就有足够的工人,并趁机压低工人的工资。

  而官府,则增加了盐业税收,因此整个江苏官场都睁只眼闭只眼。

  汪明然忐忑不安的跪着,焦急等待对自己的处置。

  徐颖拍拍桌案:“这里有纸笔,把你知道的全部写下来。哪些官吏,哪些商人,写得越清楚越好。争取将功赎罪,我可以保住你的盐商执照。但是,要把偷逃的税款补上,另外再准备一大笔银子做罚款。”

  “是!”

  汪明然连滚带爬,跑去提笔写供状,额头和背心全是汗水。

  徐颖真不敢把这些盐商全搞掉,否则短期内必然市场混乱,会影响好几个省的民生。但又必须严惩,否则朝廷将威严扫地。

  大概的处理方式,就是吊销三分之一的盐商执照。然后,将这些专营执照重新分配,招募山陕、江浙的商贾入局,一举打破赣商和徽商对淮盐的垄断。

  而没被吊销执照的盐商,也会追缴税款,再处以重额罚金。

  徐颖代表皇帝和朝廷,他只要敢下手,再牛逼的盐商也得乖乖听话。这里可不是欧洲,商人连蹦跶的权力都没有。

  就拿历史上的清朝来举例,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,在道光年间竟然搞得“扬商已穷困”。

  当时,经营淮盐的商号有数百家,迅速破产到只剩下几十家,江淮盐商破产率接近九成。乾隆皇帝的布衣之交、江淮首席总商江春,在贫困潦倒当中去世。一些大盐商的子女,男的给人做师爷账房,女的甚至沦落到花街柳巷。

  盐商们咋完蛋的?当然是被朝廷杀猪了!

  乾隆皇帝捞钱是一把好手,但银子不可能凭空变出来。乾隆每次下江南,都由地方商贾出钱接待。商人不但要承担皇帝的铺张靡费,还要给朝廷报效捐输银两,再悄悄给皇帝的随行官员送银子。

  不计暗中送给官员的,只论明面捐输给朝廷的。乾隆初年,还不到1000万两。到乾隆后期和嘉庆初年,就迅速增涨到2700万两。

  另外,全国起义不断,两淮水旱频发,一出事儿就让盐商捐银子。

  江淮盐商不可能傻乎乎做提款机,既然给了银子,自然要从别的地方捞回来。

  于是,朝廷的盐税暴跌,民间的盐价暴涨。

  道光二年,朝廷觉得该清理盐政了,堵死盐商们捞钱的空子。一时间,江淮盐商入不敷出,十多年里陆续破产了八九成。

  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,商人面对朝廷,只有伸脖子挨宰的份儿。

  徐颖拿到汪明然写的供词,接下来的一个月,依旧照常处理公务,完全没有任何动手的意思。

  但是,盐商们却动起来,纷纷前往官府自首,把自己偷逃的盐税全额补上。同时还集体下调盐价,疯狂的挣表现,生怕自己变成被杀的那只鸡。

  徐颖却在暗中给皇帝写信,大致内容为:

  “根据国安院、督察院的暗中调查,江淮沿海地区,被侵占的农田不在少数。甚至有些离海数里的村落,因为挨着河流,也有商人开设盐场,用船运来海水烧煮食盐。那里还有很多非法小盐场,大部分跟地方官吏有关。”

  “被侵占的农田,都已经盐碱化,想恢复成农田很困难,操作起来得不偿失。这些农田,只能维持现状。但是,被侵占田产的农民,盐商必须拿出重金赔偿。但凡涉嫌侵占农田的盐商,一半商号取消特许执照,改为招募外省商人接管。剩下一半商号保留执照,但执照持有人全部流放,该执照换成其家人继续持有。如此处理,才能保证盐务不乱。”

  “江苏的户厅、财厅和盐务厅,主官建议从重处理。特别是盐务厅,变相受贿情况极为严重,必须杀一批才能树立朝廷威信。”

  赵瀚接到徐颖的密奏,看到建议处死的官员名单,一时间竟然有些痛心叹息。

  全是政绩卓著的青年实干派!

  朝堂估计要闹起来了,李日宣多半会忍不住,趁机弹劾以喻士钦为首的派系。

  至于对江苏官场的清理,反而不会出现任何意外。开国皇帝的权威摆在那里,只要身负皇命的徐颖敢动手,地方官员连蹦跶的余地都没有。

  甚至仅凭徐颖自己,地方官就得束手就服,没见大盐商汪明然主动跑来招供?

  什么钦差跟地方官斗法,这种事情不可能出现,至少在建国之初绝无可能。真敢那样乱来,就是逼着皇帝抄家,把一个人的罪过,变成整个家族的祸事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6e.net。E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56e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